如何有效构建农产品流通零售的创新模式(二)|智慧零售 客流统计

最新文章

上期我们提到,传统农业市场中生产商、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主体,涵盖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储运等市场,各环节相互联系、贯穿始末。整个供应链条内农产品生产阶段占比较大,其他其他阶段占比分配的差异性导致了链条本身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化与组织化水平有待提升

在传统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模式下,包括家庭农场、农产品商贸企业、多级批发商等参与主体规模普遍较小,产业化与组织化整体偏低导致农产品难以实现大范围流通。同时,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机构经营功能不全,难以匹配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2、供需端不平衡问题凸显

我国农产品零售大多采用即时现货交易方式,产品基本不进行预处理,极大缩短了农产品售卖周期。此种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制定完全取决于当地产品供需情况,导致价格一直处于多变状态,极易促使生产与销售之间存在价格严重失衡问题,不利于供需端有效对接。

且由于供应链各主体间难准确协调市场产品供需情况、产品供给存在不稳定现象,导致市场配置逐步失灵,造成产品供需失衡问题。


3、供应链节点信息流不顺畅

在传统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模式之下,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导致主体之间难以进行有效沟通,降低链条运作效率,严重影响供应链成员内部信息流通机制搭建。受此影响,供应链各主体信息利用能力相对滞后,极易因信息更新、沟通不及时,产生链条中断情况,降低产品流转效率。

在此基础上,智慧零售通过运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预测消费形式,引导农产品生产、制造与零售转型升级,进而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服务,提升产品流通效能。将智慧零售应用于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模式,可实现模式运作智能化、组织化与效益化,提升产品流通效率与质量。在实体零售向智能零售转型方面,除了以链条式对接的方式外,还有其他的创新模式。

创新模式二:场景化消费模式
智慧零售依托智能化商品零售方式,可为农业供应链端消费场景创新提供新驱动力,促使链上消费实现全渠道和强连接,形成场景化消费模式,模式内农产品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双边实现关联与耦合。

农产品供应商借助智慧零售,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化消费场景,用来适配消费者需求,然后完成场景化商品销售。消费者在智慧消费场景之下,通过智能化农产品信息识别,完成产品消费;在农产品供需端对接完成之后,供应商所搭建的多场景消费平台,能够精确记录消费数据,通过消费者行为,感知消费期望,进而智能完成第二轮产品适配。


创新模式三:扁平化运作模式
智慧零售在信息、技术与商业环境不断变化背景下,以消费者体验为最终目标,借助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通过链条式主体运作与场景化消费,促使多元化农产品流通方式进行融合,形成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商业情境重构。

依托于此,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借助智慧零售方式,集合场景、产品与服务三大关键要素,协调农业参与主体盈利模式、利润分配模式等,进而形成扁平化管理模式,促使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智能化创新。扁平化运作模式主要是将供应链各主体融合于一体,集聚信息、技术与商业三大应用环境,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重构供应链运作方式;在该模式内部,将供应链端生产、营销、管理三大环节进行整合,提升整体链条运作效率。

总体来看,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扁平化运作模式整体以供应链各主体为核心竞争优势,着重强调客户服务、运营管理与利益分配等内容,最终实现管理适配化。